2025年1月,美国宾夕法尼亚州26岁的警员瑞恩·金格斯基在遗书中写下“LASIK夺走了我的一切”,随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手术前,瑞恩和许多人一样,被“12秒告别眼镜”“次日恢复”的广告语打动。
在去年夏天接受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后,瑞恩陷入持续头痛、畏光、视力模糊和飞蚊症的折磨中。
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统计,2024年全美有超160万例激光视力矫正手术。
其中约12%的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,包括永久性干眼症、夜间视觉障碍等,至少37例因术后抑郁导致自杀或自杀未遂。
医疗机构用“99%成功率”的广告吸引消费者,而那些被轻描淡写的“1%风险”,往往成为少数人的100%人生灾难。
事实上,激光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切削角膜改变屈光力,属于不可逆的创伤性操作。
角膜神经被切断会导致泪液分泌减少,约30%-50%的患者术后出现干眼症。
对于警察、飞行员等需要高精度视力的职业群体,这些后遗症可能直接终结职业生涯。
机构常将手术包装成“美容项目”,用“明星同款”“限时折扣”吸引消费者,却淡化医疗本质。
第一种是表层切削,即无瓣手术。分为PRK(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)和LASEK(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)。
第二种是基质层手术,即有瓣手术。就是目前比较火的半飞秒手术(FS-LASIK)和全飞秒SMILE(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)。
第三种是个性化矫正手术。如地形图引导LASIK(TK手术)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。
例如,全飞秒手术虽宣称“无瓣微创”,雷火竞技但暗瞳较大的患者,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光晕,如同“看一场盛大的烟花秀”。
类似乱象在低价竞争中愈演愈烈:一些机构用老旧设备实施非个性化切削,甚至篡改角膜厚度数据强行手术。
而美国全国警察协会数据显示,警员群体术后并发症导致的病退案例三年激增300%,但多数机构拒绝对长期后遗症负责。
激光手术创始人蔡瑞芳早在2012年就宣布“封刀”,因其发现患者术后10-20年可能出现视力回退、角膜液化甚至失明。
美国仅要求术前基础检查,而德国、日本等国强制实施3项以上角膜生物力学检测,并跟踪随访5年。
术后角膜敏感度增加可能影响枪械使用、夜间执勤等,但相关健康保障仍是空白。
首先就是术前做足功课,优先选择三甲医院,核查设备资质(如全飞秒需蔡司VisuMax激光器),拒绝“当天检查当天手术”的草率操作。
其次要理性评估风险,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仍是安全选择,若必须手术,需做好“与后遗症共存”的心理准备。
最后保存好医疗证据,留存术前检查报告、手术记录和沟通记录,避免诊所推诿责任。
行业层面,专家呼吁建立并发症追踪数据库,并将术前角膜厚度、泪液分泌量等指标纳入强制筛查。
美国FDA已计划要求诊所公示并发症数据,司法部也启动了对行业的专项调查。
瑞恩的母亲至今保留着他的警服:“如果能重来,我会告诉他,看不清世界没关系,妈妈可以牵着你走。”
这场悲剧撕开了激光手术行业的“安全神话”,也警示人们:医疗决策的核心应是风险与收益的理性权衡,而非商业包装的“完美愿景”。
正如FDA医疗器械中心主任杰夫·舒伦所言:“我们不反对追求清晰视力,但必须确保每个选择的背后,是充分知情的理性,而非被包装的商业神线岁年轻警员自杀身亡:激光手术矫正视力后饱受副作用摧残》
6. 潇湘晨报:《激光手术矫正视力后饱受副作用摧残,美国年轻警员自杀身亡》
7. 红星新闻:《美一26岁警员视力矫正后难忍副作用自杀 专家:眼角膜太薄并不适合手术》